bbin宝盈

安徽郎溪:太行山上“消息树” 郎溪城中“赤子心”

盛夏时节,暑气渐浓,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城北老街一座旧式小楼里,95岁的石荣芬老人坐在一张缠满棉线的旧藤椅上。阳光穿过窗棂,映亮她手中《人民日报》的字迹,也映亮那双穿越硝烟却依然清澈的眼睛。

1930年,石荣芬生于河北唐县。1937年寒冬,年仅7岁的石荣芬加入了唐县抗日儿童团。从此村后的北山上多了一个瘦小的身影,羊群是她的伪装,山顶的“消息树”是她的武器。一旦发现日军扫荡,这棵“消息树”便是游击队和村民转移的唯一信号。

“那时我个子还没有枪高,但站岗、送信、贴标语等活,样样不落。”忆起当年故事,老人语气铿锵。1944年,14岁的石荣芬因表现突出,与村武工队员石同昆一同在党旗下宣誓,成为唐县最年轻的党员之一。在村妇救会,她组织妇女送军粮、制军鞋,还将党的政策编成激昂的北方山歌。“老百姓听得懂歌声,这就是咱的‘武器’!”

1949年,刚刚成为母亲不久的石荣芬,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。“组织要调动一批华北的干部支援南方的革命工作,名单里有我们夫妻的名字。当时,我刚刚生了一个孩子。但我是一个共产党员,必须无条件服从组织安排。”就这样,石荣芬同丈夫石同昆含泪将尚在襁褓中的孩子托付给家中老人,背上简单的行囊,一起踏上千里征程。

“渡江时,先遣队的船被炸沉,几十个同志瞬间没了……”说起那段经历,石荣芬的泪花在眼眶里打转。从河北到郎溪,三个多月的昼伏夜行,头顶飞机轰鸣,地上残匪袭扰,这支由数千名晋察冀干部组成的队伍穿越炮火与封锁,付出了极大的牺牲。

抵达郎溪后,石荣芬被组织派到南漪湖边的东夏区开展妇联工作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郎溪,农民们的日子特别穷苦,比日子更苦的是她们的思想还停留在旧社会。她挨家挨户动员妇女剪发、放足,带领她们投身土改。

“有时候你走着走着,土匪就跑出来打黑枪,这样的情况我遇到过好几次。”石荣芬回忆道。刚开始,工作开展很困难,到处都是土匪、地痞、流氓、恶霸,她常常都不敢一个人走路。但石荣芬知道,作为共产党员不能向困难低头。凭着这股韧劲,半年内她发展了上百名妇女积极分子。

上世纪50年代,组织安排石荣芬赴合肥学习电报技术。这位曾摇动“消息树”的姑娘,以另一种方式传递新中国的万千信息。石荣芬先被安排在芜湖地区邮电局工作,很快便成为那里的业务骨干,后来他又主动申请调回郎溪县十字乡邮电所,回到了那第二故乡。

“党需要我去哪里,家就在哪里。”石荣芬老人说。此后二十余年,从乡邮电所到县妇幼保健站,岗位在变,奉献精神不变。石荣芬夫妇把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郎溪这片土地。

2011年,丈夫石同昆去世后,石荣芬一直居住在单位的老楼里。老人精神矍铄,最大的爱好便是看书读报。硝烟散尽,和平的阳光温暖着晚年。如今,社区医生定期上门,老人时常感慨今昔巨变。她珍重地抚摸着胸前的“光荣在党50年”纪念章,眼中泪光闪动:“我这辈子没干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,就认准一件事——永远跟党走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