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bin宝盈

北京:老兵收藏千份入党志愿书

“正是因为有了如此珍贵的留存,他们的崇高理想被永远定格,成为最耀眼的光芒。”

革命战争年代,人们的入党动机是什么?韩珍明收藏的近千份入党志愿书,翔实记录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人们入党的初心。

韩珍明今年72岁,退休前曾是军队的一名党务工作者。有一天,他在整理资料时,看到一张巴掌大小的纸片飘落下来。他蹲下去一看,发现是一份陈旧且有点破损的老入党志愿书封面。这个封面和当时使用的入党志愿书封面完全不一样,让他感到很稀奇。遗憾的是,一直到他把柜子里的资料都整理完了,也没有找到入党志愿书的正文。“这是哪个年代的志愿书,又是谁写的?”那张旧封面,深深印在了他的脑海里,挥之不去。

后来,北京的潘家园、报国寺等旧货市场红火起来了。韩珍明爱上了收藏,老往这些旧货市场跑。别人喜欢看古玩玉器,他却喜欢在故纸堆里淘宝。

有一天,韩珍明发现了一份其貌不扬的入党志愿书。时间是1947年,申请人郭瑞海时年39岁,1945年8月随军起义,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队伍。字里行间,郭瑞海对前途和未来都充满了信心,坚决表示要“为了实现中国的独立、自由、平等,为了劳苦大众的解放而奋斗”。

韩珍明脑海中又浮现出之前那张入党志愿书的旧封面,便想买下这份入党志愿书。老板不慌不忙地伸出一个巴掌,来回翻了一下,这是1000元的意思。可那时韩珍明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到1000元。老板看出了他的心思,怎么也不肯降价:“先生,东西行不行?要,你就赶快付钱,不要,就腾个地方,我们全靠这点儿时间做生意。”韩珍明一急就把口袋里的钱全都掏了出来,只有950元。他把900元递给了老板,说:“你好歹得给我留个饭钱吧!”对方终于同意了。

就这样,韩珍明收藏到第一份革命战争年代的入党志愿书。他将这份入党志愿书装入牛皮纸信封保存,在信封上标上编号:“47-1,意为1947年的第一份入党志愿书。后来收藏的入党志愿书,韩珍明也都按照这一规律编号。

韩珍明从此一发不可收拾,在寻觅入党志愿书的路上乐此不疲。这些东西一开始并不为人重视,常常被卖家当作废纸跟其他资料堆在一起。韩珍明去了,就蹲在一个个大麻袋前翻找,一找就是半天,有时候一堆堆地买回家来,从旧纸堆里大海捞针似的寻找。一听说哪里有旧版入党志愿书,就算坐飞机、坐高铁他都要去。早年的入党志愿书大多用的是马粪纸,又薄又脆。为了能更好地保存这些志愿书,韩珍明还请教了专业人士,将这些志愿书一一塑封。

20多年来,韩珍明已经收集了近千份入党志愿书,最早的一份可追溯至1938年,大多数集中在1947年至1953年。一张张极具年代感的珍藏品,真实记录了那个时期共产党人的初心。

2021年,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,韩珍明将收藏的部分志愿书结集出版《见证初心——我珍藏的百份入党志愿书》;2022年和2024年,在中国收藏杂志社和莲花池军休所的协助下,韩珍明在报国寺举办了两次展览。书和展览通过对100份较早时期中国共产党入党志愿书的介绍与释读,为读者提供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一个独特视角。

展览中有一份1938年的入党志愿书。那一年,一位名叫曹松林的山西女学生在延安加入了共产党。曹松林1937年从山西太原女中毕业后就参加了八路军。一路辗转,她来到革命圣地延安,就读于党中央创办的陕北公学。曹松林说:“我认为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好的政党,能为无产阶级谋利益,为劳苦大众求生存,所以我就要入党。”

“‘到延安去!’曾是一个响彻云天的口号。”韩珍明动情地说,“1937年,全面抗战爆发,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。一代热血青年怀揣着强烈的爱国情怀,从沦陷区、国统区奔赴延安。这份1938年的入党志愿书就深刻地记录了那段历史。”

1949年,张天亮在“入党动机”一栏中写道:为求翻身,不受压迫,打倒一切反动统治,为人民服务,使人人有衣穿有饭吃,达到共产主义社会而参加共产党。

有一份填写于1949年5月23日的入党志愿书,也是韩珍明收藏的志愿书中罕见未获批准的一份。其中的内容显示:1949年7月9日,上级党委会作出批示,认为申请人“历史复杂,一贯投机,并参加伪党及伪军多年,杀害过革命同志,虽然目前表现不坏,但未经严重考验,时间不长,故不批准入党”

“这批展品背后的‘主人公’,有的牺牲在战场,有的行踪不明,还有的已经故去……无论如何,正是因为有了如此珍贵的留存,他们的崇高理想才能永远定格,成为最耀眼的光芒。”韩珍明说,这近千份志愿书,他会好好保存、展示。